【吳廷琰政策上大成功的一次-1954年南北大遷徙】
1954年日內瓦協定簽訂後,以17度北緯線作為南北月的臨時疆界,此時的越南就被一分為二,為什麼說是僅作為一個臨時疆界,因為當時日內瓦協定有說明可在截止的300天內南北越的人民可以自由地移動,自願選擇政府以及所想要的生活方式,這個遷徙活動對吳廷琰來說非常的成功,而後也讓他聲望提升,在1956年贏得了總統大選(雖然有舞弊),美國甘迺迪總統也在1961年稱讚吳廷琰整個計畫:「他為來自北方100萬共產主義的難民提供新的希望,庇護與安全得到很大的成就,是最值得鼓勵的努力之一。」
在這次的遷徙活動總共接近100萬人,有75%的遷徙人口為天主教徒,即北方約有三分之二的天主教徒往南遷移,另外,海運的方式一共走了410次,總共載運55萬人次,而透過航空的人口遷徙讓當時的新山一機場平均每6分鐘就有一架飛機降落,每天約有2000-4200難民抵達,透過空運方式帶來了21萬名難民進入到南部。11個國家與3-4個跨國協會也協助這次的遷徙活動,整體來說遷徙的過程非常的成功,除了歸功於外國的協助之外,吳廷琰本身在規劃上面也都做得非常好,包含臨時安置中心的設置,難民的工作保障以及借調各個場所作為難民使用的措施都做的也非常到為,此次的大遷徙活動也提升吳廷琰在後續選舉上的信心,也讓人民安心。
在遷徙到南方後,吳廷琰將安置分為三個時期,從進入、穩定到合併一整個過程,吳廷琰先建立42個臨時安置中心,借用公共場合來作為臨時拘留所,而遷徙的學生就入嘉隆女中或是Petrus ky中學入住,最重要的就是將蔡三-Cái Sắn(目前位於芹苴與建江省的一部分)這個地方分給來自北方來的居民,提供工作、住宿一些金錢上的援助,光是房屋在蔡三地方就提供了8000套左右,這些安置的做法,讓向南遷越南人可以更快的適應南方的節奏與生活,安置的各個細節做得非常的好且到位。
我覺得整個移民最有趣的地方應該是生活融合,因為在當時南北方在生活方面確實有些不同,像是北方人在早上七點要去拜訪一位客人,但是房東卻說這時間大家還在睡覺,會打擾大家(可能當時北方人起的早,而南方人起得晚),或是北方比較早睡早起,但是南方的夜生活比較多而豐富,另外在穿著上面其實也可以分得出來北方與南方人,像是騎三輪車的車夫如果穿著短褲就是北方來的,南方通常都會穿著帶絲綢的衣服方便工作。所以北方人進入南方後的一些互助行動,又或者是南方人幫助北方人在生活上面的一些協助,都是那樣和諧與和平的發展,而這種也因為在時間上面的不斷推移,造就出西貢所特有的個性。
現在的南北遷徙其實就相對以往很普遍了,饅頭就是中部人然後到北部唸大學,現在在南方工作,語言之間還是會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其實看到的不會是歧視,而是互相了解以及互相幫忙,如果在異鄉碰到同鄉人,相信一定會用同鄉的方言來招呼幾聲,像是饅頭只要在胡志明市碰到河靜人,他們講話聊天就直接開啟我聽不懂的中部腔模式,那種同鄉的熟悉感,不管在現在、過去或是未來都會是那非常溫馨與溫暖的存在。
(話說現在看到很多人都沒有戴口罩的照片會有點不習慣,真的是看太久大家戴口罩的樣子了)